最初用于制造鏡頭的玻璃,就是普通窗戶玻璃或酒瓶上的疙瘩,形狀類似“冠”,皇冠玻璃或冕牌玻璃的名稱由此而來。那時候的玻璃極不均勻,多泡沫。除了冕牌玻璃外還有另一種含鉛量較多的燧石玻璃。 1790年左右法國人皮而·路易·均納德發現攪拌玻璃醬可以制造質地均勻的玻璃。 1884年蔡司公司的恩斯特·阿貝和奧托·肖特在德國耶拿市創建肖特玻璃廠(Schott Glaswerke AG ),在幾年內研制了幾十種光學玻璃,其中以高折射率的鋇質冕牌玻璃的發明為肖特玻璃廠的重要成就之一。
光學玻璃是用高純度硅、硼、鈉、鉀、鋅、鉛、鎂、鈣、鋇等的氧化物按特定配方混合,在白金坩堝中高溫融化,用超聲波攪拌均勻,去氣泡;然后經長時間緩慢地降溫,以免玻璃塊產生內應力。冷卻后的玻璃塊,必須經過光學儀器測量,檢驗純度、透明度、均勻度、折射率和色散率是否合規格。合格的玻璃塊經過加熱鍛壓,成光學透鏡毛胚。
化學成分和光學性質相近的玻璃,在阿貝圖上也分布在相鄰的位置。肖特玻璃廠的阿貝圖有一組直線和曲線,將阿貝圖分成許多區,將光學玻璃分類;列如冕牌玻璃K5、K7、K10在K區,燧石玻璃F2、F4、F5在F區。玻璃名稱中的符號:
F 代表燧石 K 代表冕牌 B 代表硼 BA 代表鋇 LA 代表鑭 N 代表無鉛 P 代表磷